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玄晏中唐 743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00 【介绍】: 唐僧。
鄂州江夏人俗姓李
李邕子。
肃宗至德中,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住鄂州开元寺
代宗大历间,从真悟受具足法,寻习律范。
常焚香扫地,端坐尽日。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能诗,所作为刘长卿所赏,一时名士,多与之游。
德宗建中初,与苻载杨衡等约为尘外之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李氏
江夏人
祖善。
博学强识。
注文选行世。
父邕。
北海太守
史有传。
童稚辞俗。
至德初
试经高第。
沙门崇真剃落。
开元寺
大历三年
悟真阇黎受具足戒。
即率身律范。
无纤玷。
仍研究毗尼部。
俄禀金刚解空破相之指。
且工吟咏。
彭城刘长卿尤加赏识。
其时名士之相往来者。
则有陈郡袁滋
赵郡李则
卢来卿。
于文炫。
蔡直扬衡李演
每与爇香烹茗谈笑。
又为出费以辟其所居。
则其推服何如。
建中初
岳连帅何公。
晋安起之。
固辞。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寂。
寿五十。
腊三十
黄鹤山之南原。
释玄晏
江夏人也。
姓李氏
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
行讲集于梁宋之间。
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
稚昧之龄决志离俗。
至德初年诵经高第。
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
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
便寻律范。
目不视靡曼。
足不履邪径。
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
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
望风瞻想自有远致。
性多分剂。
苟与恶比丘共住。
遑遑然如以祛陀罗炭浴身也。
不出户牖焚香扫地。
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
居之。
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
少习毗尼长学金刚。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
或赋诗一章。
运思标拔孤游境外。
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
大嗟赏之。
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
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
房舍在寺之北隅。
颇为湫陋。
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
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
偕檀舍同缔构也。
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
请居晋安
不移其志。
建中伊始符载杨衡李演
为尘外之侣焉。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
春秋五十八。
僧腊三十四。
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宋济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籍贯不详。
排行五德宗时人,始与苻载杨衡青城山司业,一曰与杨衡苻载崔群庐山号山中四友
屡试不第,以布衣终。
事迹散见《国史补》卷下、《唐摭言》卷一〇、《北梦琐言》卷五、《太平广记》卷二五五引《卢氏杂说》。
全唐诗》存诗2首,而《塞上闻笛》乃高适诗误入者。
唐诗汇评
宋济,生卒年里贯均未详。
德宗时人。
始与符载杨衡青城山以习业,后屡试不第,布衣以终。
全唐诗》存诗二首,其《塞上闻笛》乃高适诗误入者。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宋济老于词场,举止可笑。
尝试赋,误落宫韵,抚膺曰:“宋五坦率矣!
”由此大著
后礼部上甲乙名,明皇先问曰:“宋五坦率否?
”或曰:“有客讥宋济曰:‘白袍何纷纷?
’答曰:‘为朱袍、紫袍纷纷耳。
’”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羽中唐 753 — ?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吴郡吴县人
德宗贞元八年进士
东宫卫佐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33?—?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早年曾在镜湖若耶溪漫游,与诗僧灵一唱和。
德宗贞元四年(788)戴叔伦赴任容州刺史陈羽有诗相送。
七年桂州起解入京应试。
八年进士第
东宫卫佐
生平见《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三五、《唐才子传》卷五。
辛文房评其诗云:“写难状之景,了了目前;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
如《自遣》诗……二十八字,一片画图。
”(《唐才子传》卷五)张为诗人主客》列其为瑰奇美丽主升堂者之一。
全唐诗》存诗1卷,其中杂有贾岛郎士元作品。
《全唐诗续拾》补诗3首。
唐诗汇评
陈羽(约753-?
),吴(今江苏苏州)人。
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
游蜀。
仕历东宫卫佐
工诗,与韩愈戴叔伦杨衡等交往唱酬。
全唐诗》存诗一卷。
江东人
贞元八年进士第二人。
历官乐宫尉佐。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工吟,与灵一上人交游唱答。
写难状之景,了了目前,含不尽之意,皎皎言外。
如《自遗》诗云:“稚子新能编笋笠,山妻旧解补荷衣。
秋山隔岸清猿叫,湖水当门白鸟飞。
”此景何处无之,前后谁能道者
二十八字,一片图画,非造次之谓也。
警句甚多。
鉴诫录》云:“陈羽秀冰题破吴夫差、江遵先辈万里长城,……以上名公称为孛绝,千百集中无以如此。”
苻载中唐 760 — 82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蜀人字厚之
初隐庐山,不为章句学。
德宗贞元中李巽荐其材,辟西川掌书记,历协律郎监察御史
工诗。
有集。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760—822以后 苻,《全唐诗》、《全唐文》讹作“符”,岑仲勉《跋唐摭言》已辨正
自称庐山山人字厚之
郡望武都(今属甘肃)凤翔(今属陕西)人,家于成都(今属四川)
代宗大历末,与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于青城山德宗建中初又同隐于庐山,称“山中四友”。
贞元八年(792)山南东道节度使樊泽,上书求修孟浩然墓
屡充幕职十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以协律郎监察御史节度支使
宪宗元和四年(809)荆南节度使赵宗儒记室
柳宗元称其“艺术志气,为时闻人”(《贺赵江陵宗儒符载启》)。
事迹散见苻载荆州杨衡说旧因送游南越序》、《唐摭言》卷二等。
全唐诗》存诗2首。
唐诗汇评
符载(760-822以后),字厚之
凤翔(今属陕西)人,郡望武都(今属甘肃)
大历末杨衡王简言、李元象栖于青城山建中初又同隐于庐山,称“山中四友”。
后屡充幕职
贞元十九年西川节度使韦皋,以协律郎监察御史节度支使
元和四年荆南节度使赵宗儒记室
有集十四卷,《全唐诗》存诗二首。
字厚之
蜀人
隐居庐山
李巽观察江西
掌书记
太常寺协律郎
监察御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合淝李郎中群,始与杨衡符载等同隐庐山,号“山中四友”。
武都符载字厚之,本蜀人,有奇才。
始与杨衡宋济青城山以习业。
杨衡进士第
宋济先死,无成。
符公以王霸自许,耻于常调,怀会之望。
南康镇蜀,辟为支使,虽曰受知,尚多偃蹇。
韦公于二十四化设醮,请撰斋词。
于时陪饮于摩诃之池,符公离席盥漱,命使院小吏十二人捧砚,人分两题,绕步池滨,各授口占,其敏速如此。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雍裕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成都人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代宗末至德宗初,曾至潞州谒泽潞节度使李抱真
工诗,长于绝句。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年不详。
成都(今属四川)人(明凌迪知《古今万姓统谱》卷一),自称“楚客”(《江上山》)。
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代宗永泰元年(765)曾至潞州李抱玉(韦应物《饯雍聿〔按当作“裕”〕之潞州李中丞》)。
约卒于宪宗元和年间
生平详见王安石唐百家诗选》卷六注、《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九、《唐诗纪事》卷五二、《唐才子传》卷五等。
全唐诗》存诗1卷,以《农家望晴》诗最为传诵。
唐诗汇评
雍格之,生年年不详,蜀(今四川)人,一说楚人
贞元后,数举进士不第,飘零四方。
工诗,有《雍格之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裕之)有诗名……为乐府,极有情致。
杨衡雍裕之见《十贤集》中,往往皆律诗,盖小才也。
唐世蜀之诗人,陈子昂李白李馀雍陶裴廷裕刘蜕、唐球、陈咏、岑伦、符载雍裕之……若张蠙、韦庄、牛轿、欧阳炯,皆他方流寓而老十蜀者。
吴湘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白洋,吴世用子。
工画人物、草虫、花卉,初受父之传,中师奉化卢镇,用笔酷似。
为人有风格,词赋、诗歌兼善其长。
所得赠遗,多以待宾客及赡亲友之贫乏者,以是益为人所向慕。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束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浙江鄞县人字约之号后冈
幼时颖慧,其父破产延师教之读。
稍长,博览群书。
嘉靖八年进士
礼部主事,迁员外郎,改编修
出张聪、霍韬门,不肯亲附,为所恶,出为湖广佥事
分巡辰、沅,治有声。
稍迁福建参议,改河南提学副使
以呕血死,卒年三十三。
诗学初唐,与王慎中唐顺之赵时春熊过任瀚李开先吕高称“嘉靖八才子”。
有《后冈集》。
字约之为儿时已奇慧绝伦日诵数千言试之对辄应声就数又奇中诸公大奇之稍长出从里中师所讲授经义先生率卧勿听乃益汜滥百家上下屈宋班马之间所为古文词颇自引重视同辈俱娖娖不足伍既中进士翰林唐应德王道思诸人益刻厉为古学性亢洁不喜逢世张桂受上殊宠朝士尽奔走顾独慕先生名欲相款引终不一折节岁时上寿遣吏投刺驰马过其门诸老恨之入骨呼为轻薄小黄毛同辈亦多姗螫者乃出为湖广按察佥事置蛮剧之地以重困之彼意先生徒能负气持虚言弹射必不肯自抑精会计听断修举吏事逮其败当即摈之而先生独能励志益举其职终无词罢免稍迁视学河南既历劬瘁常郁闷无聊再疏求去不得竟纵酒属疾呕血数升而死年才三十有三道思适同藩入枕其股而哭之与吾乡周大卿共经纪其丧应德不远千里哭之越中为刻遗集行世
御选明诗姓名爵里
字约之鄞县人
嘉靖己丑进士庶吉士礼部主事复改编修出历河南提学副使后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定明 1499 — 1574年1月23日
慧定
字无尽
别号南泉
潞安邵氏子。
貌奇伟。
两眸如电。
性倜傥。
不喜俗务。
剃发。
理会本分事有省。
台山礼大士。
遂发愿饭僧十万八千。
千日满愿。
茎菜粒米。
必躬亲之。
人服其诚笃。
师力艺绝人。
能兼数十人执作。
又言行质直无文。
以故竞呼为莽会首
声震丛林。
所至人遮留之。
答曰。
易处不住。
住处不易。
不顾行。
至旧路岭。
结茆聚众以居。
时盗贼蟠聚山半。
画地为界。
号南北大王沟
官兵莫敢捕。
过客瑟缩相戒。
非聚百众鸣金持械。
莫得前者。
及师莅止。
盗怯师名。
而伺之甚密。
一日师出。
庵破。
既归。
残僧三四人持师泣。
幸徙庵避之。
师奋曰。
不可。
死生有命。
贼何为者。
寻且灭之。
言已。
贼大至。
师手无兵器。
乃碎水缸击贼。
无所中。
贼知师无兵器。
乃敢相近。
中师左胁。
师手接其鎗。
踢贼仆地刺杀之。
贼骇退。
方入户检视伤处。
洞三寸许。
脂肠俱出。
忍痛缚固。
持鎗出户。
厉声曰。
正欲捕灭汝辈。
今来送死耶。
贼怯不敢前。
但持乱石遥击师。
中额颅。
龙泉关兵统郑某者。
与师善。
意师创盗。
潜以兵护之。
兵到盗散去。
遍山觅师不得。
逮晓。
见深涧中僵卧一血人。
细视之师也。
郑号哭曰。
天乎。
奈何丧此英雄人耶。
舁归。
扪其胸尚温。
喜曰。
是不死。
血迷心窍耳。
抉其齿灌以药酒。
久之乃苏。
调治平复。
即辞郑去。
奋欲击贼。
或难之。
师曰。
大丈夫欲除残暴。
建立佛法。
即九死岂敢辞。
结同志得五十二人。
俱英奇轻死之辈。
诸边将
雅熟师名。
至是遍谒之。
假兵器募粮草。
投牒师府督府
期一举灭尽。
咸壮许之。
盗渠率百馀曹。
师悉知其姓名住处。
卒以兵相临。
数日间。
无不就擒斩。
巢穴遂空。
时师二十八岁矣。
从此安立丛林。
供十方云水粥饭。
以杂华为课。
兼行一切佛事。
或修净业。
或习禅观。
或阅藏典。
历五十馀年如一日。
一日谓众曰。
时节清平
吾将顺化
速请城上宗主师来。
既至。
付以住持事。
将就化。
众哀号。
师曰。
无劳悲恋。
但念世界空花。
苦乐梦幻。
即见我已。
慎勿作去来想。
众复哀留绘像。
师振威喝曰。
咄竖子。
此金刚不坏之体。
堪充汝辈瞻仰。
何用此幻妄为。
遂端坐化去。
时万历二年正月二十三日也。
世寿七十六。
僧腊五十。
瘗全身山之西峰
越两月。
雷轰瘗处。
杭僧止堂者。
窃窥师相
须发已长寸许。
颜色如生。
宗主。
名某全
莽师
同歼盗贼者也。
习讲律。
庭选为传戒宗师。
京师明因寺。
既承付托。
励精弘阐。
从化者众。
貌状略与莽师同。
亦奇伟丈夫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李颀盛唐 690 — 751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川人
进士第
新乡
有诗集一卷。
唐诗大辞典 修订本
【生卒】:690?—754? 郡望赵郡(今河北赵县)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曾官新乡
辛文房唐才子传》云是东川人,误。
近世承之,定其为四川三台(一说,云南会泽)人,讹误尤甚。
参稽李颀诗歌,知为河南颍阳(今河南登封)一带人。
东川实指颍水一支流。
有别业在其旁,入仕前后均久居于此。
后人因多称“李东川”。
李颀早年出入两京,结交贵游,希冀用世。
不成,乃闭户10年,折节读书。
及第、释褐后,可能先任朝中卑职,继授新乡,因久不得调,愤而归隐,直至去世。
隐居时于学佛读经、求仙炼丹颇为醉心。
生平见《唐才子传》卷二,今人谭优学《李颀行年考》(见《唐诗人行年考》)、傅璇琮《李颀考》(见《唐代诗人丛考》)。
李颀盛唐著名诗人,其边塞诗、人物素描诗、音乐诗、咏史怀古诗等均有佳作。
尤擅七律、七古二体。
七律7首,乃该体发展成熟时期之佳构,形式规范,声调洪亮,风格朗畅,尤为明人所尊崇。
高柄认为其体“声调最远,品格最高”,“足为万世法程”(《唐诗品汇》卷二)。
王世贞称之为盛唐四位七律能手之一(《艺苑卮言》卷四)。
前后“七子”无不摹拟仿作,故沈德潜云:“明嘉、隆诸子专尊李颀”(《说诗晬语》)。
李颀七古气势奔放,跌宕多姿,“转接奇横”(《三唐诗品》),酣畅恣肆。
胡应麟将其与高适岑参王维并称,视为李、杜前盛唐之代表作家(《诗薮》内编卷三)。
王闿运认为其七古兼具卢仝之奇峭,白居易之浅近,李、杜之宏赡(《湘绮楼说诗》卷六)。
综而言之,李颀诗歌丽而不缛,豪不失粗,“风骨高华”(《诗薮》内编卷四),“骨秀神清”(《三唐诗品》卷二),无愧为盛唐名家。
全唐诗》存诗3卷。
《全唐诗续拾》补诗2首,断句2。
唐诗汇评
李颀(?
—约751),籍贯不详。
开元二十三年(735)进士第,授新乡
去职,归隐颍阳(今河南登封西南)之未川。
天宝八载秋高适封丘尉有诗送之。
天宝十三、十四载殷璠编《河岳英灵集》,谓“只到黄绶”。
工诗,尤以边塞诗著称。
王昌龄崔颢綦毋潜岑参王维高适等交游,时辈咸重之。
有《李颀诗》一卷。
全唐诗》编诗三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作品评论
诗发调既清,修辞亦绣。
杂歌咸善,玄理最长。
至如《送暨道士》云“大道本无我,青春长与君”,又《听弹胡笳声》云“幽音变调忽飘洒,长风吹林雨堕瓦。
迸泉飒飒飞木末,野鹿呦呦走堂下”,足可歔欷,震荡心神。
惜其伟才,只到黄缓,故论其数家,往往高于众作。
欧阳公好称诵唐严维诗“柳塘春水漫,花坞夕阳迟”及杨衡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之句,以为不可及。
予绝喜李颀诗云:“远客坐长夜,雨声孤寺秋。
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且作客涉远,适当穷秋,暮投孤村古寺,中夜不能寐,起坐凄侧,而闻檐外雨声,其为一时襟抱,不言可知。
而此两句十字中,尽其意态,海水喻愁,非过语也。
《唐诗品》
诗意主浑成,遂无斫练,然情思清澹,每发羽调。
七言古诗善写边朔气象,其于玄理间出奇秀。
七言律体如《送魏万》、《卢司勋》、《浚公山池》等作,可谓翛然远意者也。
《批点唐音》
李颀不善五言,而善七言,故歌行与七言律皆有高处。
李颀七言律最响亮整肃。
李律仅七首,惟“物在人亡”不佳。
“流澌腊月”,极雄浑而不笨;“花宫仙梵”,至工密而不纤。
远公遁迹”之幽,“朝闻游子”之婉,皆可独步千载。
七言律体,诸家所难,王维李颀颇致其妙,即子美篇什虽众,愦焉自放矣。
李颀七律,诗格清炼,复流利可诵,是摩诘以下第一人。
盛唐名家称王、孟、高、岑,独七言律祧孟,进李颀,应称王、李、岑、高云。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新乡七古,每于人不经意处忽出异想,人心赏其奇逸,而不知其所从来者。
新乡七律,篇篇机宕神远,盛唐妙品也。
《诗源辨体》
李颀五言古平韵者多杂用律体,仄韵者亦多忌鹤膝。
七言古在达夫之亚,亦是唐人正宗。
五七言律多入于圣矣。
《诗源辨体》
王元美云:七言律,李有风调而不甚丽,岑才甚丽而情不足,王差备美。
愚按……李较岑、王,语虽熔液,而气稍劣。
后人每多推之者,盖由盛唐体多失粘,讽之则难谐协,李篇什虽少,则篇篇合律矣。
《唐诗评选》
盛唐之有李颀,犹制艺之有袁黄,古文词之有李觏,朽木败枝,区区以死律缚人。
李颀五律高澹,大胜七律,可与祖咏相伯仲。
唐李颀诗虽近于幽细,然其气骨则沉壮坚老,使读者从沉壮坚老之内领其幽细,而不能以幽细名之也。
唯其如此,所以独成一家。
《唐七律选》
盛唐名家多以王孟、王岑并称,虽襄阳嘉州与辋川并肩而不并,然尚可并题。
、隆诸子以李颀当之,则诗肤俗,不啻东家矣。
明诗只存体面,总不生活,全是中是君恶习,不可不察也。
唐人七言律,以李东川王右丞为正宗,杜工部为大家,刘文房为接武。
《唐诗笺要》
东川诗典瞻风华,兼复音调句亮,盛唐能手。
《历代诗法》
新乡长于七字,古诗、今体并是作家。
其蕴气调辞,含毫沥思,缘源触胜,别有会心。
向来选家徒以音节高亮赏之,乃牝牡骊黄之见耳。
《唐诗别裁》
东川七律,故难与少陵右丞比肩,然自是安和正声。
自明代嘉、隆诸子奉为圭臬,又不善学之,只存肤面,宜招毛秋晴太史之讥也。
然讥诸子而痛扫东川,毋乃因噎而废食乎?
《唐诗别裁》
东川比高、岑多和缓之响。
东川七律,自杜公而外,有唐诗人,莫之与京。
徒以李沧溟揣摹格调,几嫌太熟。
东川之妙,自非沧溟所能袭也。
东川句法之妙,在高、岑二家上。
高之浑厚,岑之奇峭,虽各自成家,然俱在少陵笼罩之中。
李东川,则不尽尔也。
学者欲从精密中推宕伸缩,其必问津于东川乎!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
李颀赋笔轻新,以作七律,流丽婉润,自觉胜人。
所垂七篇,尽为济南标录。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摛词典则,结响和平,固当在摩诘之下,高、岑之上。
《读雪山房唐诗序例》
李东川七言古诗,只读得《两汉书》烂熟,故信手挥洒,无一俗料俗韵。
东川缠绵,情韵自然深至,然往往有痕。
于鳞以东川配辋川,姚先生以为不允。
东川视辋川,气体浑厚微不及之,而意兴超远则固相近。
《海天琴思录》
李东川五七古俱卓然成家,沧溟独取其七律,非作者知己者。
《批唐贤三昧集》
李东川七律为明代七子之祖,究其容貌相似,神理犹隔一黍。
《唐诗三百首续选》
东川七律风骨凝重,声韵安和,足与少陵右丞抗行,明代李于鳞深得其妙。
五言其源出于鲍明远,发言清隽,骨秀神清,虽偶泛弦中,仍复自然合奏。
七言变离,开阖转接奇横,沉郁之思,出以明秀,运少陵之坚重,合高、岑之浑脱,高音古色,冠绝后来。
《诗学渊源》
(欣)古诗犹是齐梁一体,独七言乐府雄浑雅洁,一片神行,与崔颢同一机杼,而使事写怀,或且过之矣。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周应辰
字斗文号绿庄,性疏散不事修饰初为诸生工诗家在西村去郡中十里时入城辄馆双湖上与诸词客唱酬壮岁游京师再客白下有两京集行世慕豫章山川过吉水游于邹南皋先生之门先生尝问曰使周生为仲尼弟子当自居何等绿庄谢不敢先生笑曰试言之绿庄曰某小人所学在樊须邹门俱羡其对晚年合删其诗六百首名曰绿庄诗采闽人林茂之叙之谓诗家色不古则近媚骨不坚则近柔徒事一时不足千古惟绿庄诗可谓色古而骨坚初绿庄邹先生先生四明故才薮往屠长卿与余同门谓余曰尔他日头裹一蓝布嚼数片冷肉有何意趣余笑曰然则爇博山炉虎丘君谓与冷肉是合是异相笑而别今周生风格潇洒意从长卿游乎绿庄曰不然某于里中师余君房先生君房所著诗文名农丈人集绿庄自谓生平苦学仅得农丈人之半因更号农半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神邕唐 710 — 78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10—788 【介绍】: 唐僧。
暨阳人字道恭
俗姓蔡
年十二请业于法华寺俊师,每览儒佛典籍,一读能诵。
后依玄俨,通《四分律钞》,从左溪玄朗习《天台止观》等经论。
安禄山之乱,东归故乡,与皇甫曾等赋诗往复。
移居越州焦山大历寺,为开山始祖。
有《破倒翻迷论》及诗集等。
道恭
苏州法师
贞观中以高行召至京师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五 传宗科(三)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十五代孙也。
寓居于会稽暨阳
母宣氏之娠。
尤多瑞徵。
襁褓中。
闻经呗音。
必有凝神侧听之态。
丱角聪寤。
每览孔释二典。
辄得其理要。
年十二辞亲。
请业于法华寺俊法师
开元二十六年
以诏恩获度。
隶乡里之香严寺
仍依法华玄俨师。
习四分律钞。
出辅律篇。
独哜其隽永。
而无所遗轶。
谓人曰。
此子学者之司南也。
又从左溪玄朗师。
研究止观禅门。
昉五夏而遽能开演證入。
天宝中
邑人郭密。
首众请处法乐寺之西坊。
栋宇为之完壮。
俄游京师
安国寺
公卿日填拥。
禄山反。
乃东还。
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滞留数月。
给事中窦绍
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坚高。
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一时之盛名也。
与之詶抗。
而折其角。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世外摩尼。
中师子。
旋乡里。
仍居法华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
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
兵曹吕渭诸暨丘丹
校书郎陈允初
赋诗往来。
以继文许之游。
卢士式为之序引。
以传永远。
乃登坛以度释子。
建寺以憩行旅。
则其功德之被物弘矣。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
造论数篇见斥。
而或者信之。
观察使陈少游
请决焉。
于是小施韬略。
尽献俘囚。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贞元四年十一月十四日
以疾卒于大历寺之法堂焉。
寺即檀越骑都尉陈绍钦者所建也。
后以乡贵徐浩白。
廉使皇甫温
奏此额。
获葬其地。
岂非命欤。
寿七十九。
腊五十。
有文集十卷。
皇甫曾序。
而铭则校书郎陆淮。
碑则户部员外郎丘上卿
皆雄笔也。
释神邕
字道恭
姓蔡氏
东晋太尉谟即度江祖十五代孙也。
因官居于暨阳
生于是邑。
母宣氏始娠之际。
率多徵异。
襁褓中闻唱经声。
必有凝神侧听之貌。
丱角聪䎸过人。
年十二辞亲学道。
请业于法华寺俊师。
每览孔释二典。
一读能诵。
同辈者罕不欣慕。
开元二十六年敕度。
诸暨香严寺名藉。
法华寺玄俨师通四分律钞。
识其志气。
谓人曰。
此子数年后。
卒为学者之司南矣。
尔其勉之。
新出辅篇律记。
抉其膏腴穷彼衢术。
一宗学者少能与其联鏕方轨焉。
性非局促。
又从左溪玄朗师习天台止观禅门法华玄疏梵网经等四教三观等义。
秘犍载启观性知空。
爰至五夏果精敷演。
吴会问学者从之。
天宝中本邑郭密之请居法乐寺西坊。
恢拓佛舍层阁摩霄。
半澄江影廊宇完备。
后乃游问长安安国寺
公卿藉其风宇。
迫慕者结辙而至。
方欲大阐禅律。
倏遇禄山兵乱。
东归江湖经历襄阳
御史中丞庾光先出镇荆南
邀留数月时给事中窦绍中书舍人苑咸
钻仰弥高俱受心要。
著作郎韦子春
有唐之外臣也。
刚气而赡学与之詶抗。
子春折角满座惊服。
舍人叹曰。
阇梨可谓尘外摩尼论中师子。
时人以为能言矣。
旋居故乡法华寺
殿中侍御史皇甫曾大理评事张河金吾卫长史严维兵曹吕渭诸暨丘丹校书陈允。
初赋诗往复。
卢士式为之序引以继支许之游。
为邑中故事。
修念之外。
时缀文句有集十卷。
皇甫曾为序。
自至德迄大历中
频受请登坛度戒。
阳洎乎金华
其间释子皆命为亲教师也。
又以县南路通衢婺其中百馀里殊无伽蓝释侣往来宴息无所
愿布法桥接憩行旅。
遂于焦山可以为梵场也。
得邑人骑都尉陈绍钦等。
率群信搆净刹。
一纪方乃集事焉。
吏部侍郎徐浩出佐明州
以邦国聚落乃白廉使皇甫温
奏赐额曰大历焉。
先是中岳道士吴筠造邪论数篇斥毁释教。
昏蒙者惑之。
道观察使陈少游决释老二教孰为至道。
乃袭世尊之摄邪见复宝琳之破魔文。
爰据城堑以正制狂。
旗鼓才临吴筠覆辙。
遂著破倒翻迷论三卷。
东方佛法再兴。
实邕之力欤。
末游天台又纂地志两卷。
并附于新论矣。
廞颐丰角风韵拔。
前后廉问。
皆延置别榻请为僧统
以加崇揖之礼。
贞元四年戊辰岁十一月十四日遇疾。
遗教门人。
趺坐端相而归寂于大历法堂焉。
十二月十四日奉灵仪于寺北原。
遵僧制也。
报龄七十九。
法岁五十。
明年冬十一月方建塔矣。
秘书省校书郎陆淮为其铭。
上首弟子智昂灵澈明慧照等。
露锋颖。
禅律互传。
至十一年户部员外郎丘上卿为碑纪德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玄默现当代 1919 — 1987
人物简介
陆玄默1919-1987),原名慕耑字效之
中师毕业,历任小学、中学教师校长1958年蒙冤被遣,至1984年始得平澄,终老南陌。
早年即为上海乐天诗社社员,1946年有《金城一年吟》行世;后加入无锡碧山吟社,久负文名。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